什么是城市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信用社,是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和特殊群体。当时的业务定位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为地方经济搭桥铺路。
什么是城市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和特殊群体,其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信用社,当时的业务定位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为地方经济搭桥铺路。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的**信用社发展到了5000多家。然而,随着中国金融事业的发展,**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许多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
相比大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等级偏低,其补充资本的能力相对比较弱,发行次级债的利率要比股份制银行、国有银行要高,直接导致其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城市商业银行过去那种依靠资本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伴随着社会经济转型步伐的加快,传统的社会需求如大企业的融资需求逐渐趋于萎缩,同时另一些新的需求又以出乎预料的速度持续成长。在政府加速推进金融改革的大环境下,城市商业银行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在需求尚未形成之时就牢牢地锁定并捕捉到它。那些成功的商业银行往往都会倾尽毕生的精力及资源搜寻市场当前需求、潜在需求以及新的需求!
据《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前瞻与发展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数据显示,2011年,城市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高达85.2%,高于大型商业银行的76.9%,而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4.4%,远远低于大型商业银行的19.3%。这样来看,金融深化改革的冲击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冲击要远远大于大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面临的困境越来越严峻。
前瞻网分析认为,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城市商业银行假如能够及时求变,必然能够找到正确的发展之路,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2013年起,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将正式实施,银行业面临着日益刚性的监管约束,资本约束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政府推动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也全面覆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高压之下,优秀的城市商业银行愈来愈重视对所处经济金融等外部环境因素以及自身战略定位的研究,部分城商行已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良好的成效。
主要特点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在规模和经营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总体规模较小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其地域限制,其资产规模总体不大。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末):资产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的城市商业银行有2家;资产规模在500亿元与1000亿元的有2家;资产规模在200亿元到500亿元之间的有14家;资产规模在100亿元到200亿元之间的有19家;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以下的有75家。其中,最大一家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仅为1934亿元;最小一家资产规模仅为9.11亿元。
由此可见,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绝大部分资产规模都在200亿元以下,其中,又有近七成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以下。所以说,城市商业银行基本上属于中小银行的范畴。
发展程度多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
2004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经营绩效好的城市商业银行主要集中于那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其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充裕,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消极影响较小;中小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且盈利能力强,城市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意愿强;居民人均收入高,信用文化发达;地方政府对私有产权的保护意识较高;等等。经济发展是金融的土壤,而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地处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经济活跃,面对的是城市中最有价值的客户,这些优势为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根基。
市场定位不清
城市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商业银行表现出市场定位摇摆不定的现象。这突出表现在:很多城市商业银行热衷于跟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争抢大客户、大项目。这里面有外部金融环境和市场条件的原因,更重要的还是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原因。公司治理不完善、业务手段单一、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制约着城市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
纵观我国银行业,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处境并不乐观。用较为悲观的眼光来看,前有四大国有银行的垄断及股份制银行的堵截,后有轰轰烈烈改革中的农*社作“追兵”,加上外资银行又在虎视眈眈,城商行可谓处境堪忧。而在越来越高的“走出去”的呼声中,城市商业银行目前都面临着一个最为迫切的问题——如何进行重新定位,到底应该“向上走还是向下走”?对此我认为,对于上海银行这样的“明星银行”,或许可以尝试打破地域限制,将触角伸向周边地区;而对于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来说,仍应该定位于服务本地经济,特别是服务于中小企业,争取“做精”而不是盲目“做大”。下面将就城市商业银行自身和我国金融系统两个角度,分析城商行的适当定位。
上一篇:银行借贷条件
下一篇:银行债权债务转让